藕塘基督教堂历史沿革(发展期)

2024-12-06

2、发展期(1958年冬-2014年春)

1968年冬,朱梅泉因身体原因,将教会的管理权移交给了朱凤岗。那时正值文革时期,国家和人民面临灾难,宗教界也惨遭厄运,教会一切事工被迫停止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坚守信仰的基督徒随时会受打击遭迫害,并且传道人是被作为批斗和逼迫的重点人物,陈盘根被抓、被批斗,朱凤岗被监禁、家里的圣经被烧,还要在众人面前穿和尚的衣服被批斗,但即使这样,朱凤岗仍然不顾个人安危,冲破重重阻力,继续坚守信仰。他和几位信徒白天从事农活,晚上传播福音,坚持以心换心的侍奉理念,把坚守信仰和行善助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满足。“压伤的芦苇,他不折断;将残的灯火,他不吹灭。” (马太福音12:20),即使在那长夜漫漫何时休的年代,神藉着祂仆人的忠诚、执着与坚守,依然使爱的薪火在井亭村继续传承。只要弟兄姐妹遇到难事,朱凤岗都会顶着压力、走村入户,他善做小事,敢做难事,默默为信徒服务,尽上自己的本份。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来诠释基督信仰的真谛,使基督的大爱根植于信徒之心。

八十年代初,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开放落实。教会也终于可以正常恢复聚会,信徒们每周轮流在朱云南、虞岳英、丁炳奎等八位信徒家中聚会。1984年秋,钱桥晓星聚会点正式恢复活动,朱凤岗和朱朝根带领井亭村信徒白天去晓星聚会,晚上在井亭聚会。由于交通的不便利,加上当时有人去钱桥聚会的路上遇到交通事故摔伤了身体,鉴于一些信徒体弱多病,朱凤岗提议,将自己家的两间平房(井亭村朱巷65号)献出,作为聚会点。1985年冬,信徒们终于有了自己家门口的聚会点。陈盘根、殷雨生、周建、吴锡良每周来聚会点担任讲员,这时信徒已增加到三、四十人。1987年秋,在冯浓娣等人的努力下,教会成立了诗班,教大家识简谱唱圣歌,同心合意向神献上感恩和赞美。

1987年冬,朱士兴弟兄又将自己家的两间平房奉献给教会,此时的聚会点已成为拥有宽敞的四间平房的聚会场所。

(井亭村朱巷)

(井亭村朱巷)

(井亭村朱巷)

在随后的十年间,信徒由三十多人增加到近百名,聚会场所已无法容纳来聚会的信徒。在丁盘根、丁盘兴、缪菊仙、吴泉英、朱冬芳、王仁妹等人的努力下,于1999年秋向藕塘镇政府提交了建立新教堂的申请,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。

2000年8月20日,藕塘教堂竣工,占地2.15亩,造价12万元,所有款项皆由信徒自发奉献筹集。新教堂的落成推进了教会的发展,信徒增加到四百人左右。

(李家湾67号老教堂)

(李家湾67号老教堂)

(老教堂十周年活动)

(老教堂十周年活动)

    (老教堂十周年活动)

(老教堂十周年活动)

(老教堂受洗活动)

阅读45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