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乌托邦的理想与真实的牧养》
在事奉的路上,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张力:一方面,我们渴望有一个“乌托邦式”的教会——没有纷争、没有受伤的羊,人人健康、彼此相爱。另一方面,现实却常常是:人带着伤口而来,带着软弱而来,有时甚至带着扭曲的模式而来。
有人说,只要环境够好,伤口就会慢慢复原;只要团队够健康,问题的人就会“乖乖留下来”。听起来没错,但牧养并不是制造一个完美无菌的空间,而是陪伴真实的人,在破碎与混乱中一点点经历上帝的医治。
我个人的观察是:教会若把“健康”定义为“没有问题的人”,那么教会迟早会变成一座冰冷的堡垒。因为那些看似麻烦、常常惹事的人,也许正是上帝放在我们中间,提醒我们:恩典不是一种理论,而是一种必须活出来的实践。
然而,现实的挑战也在:当受伤的人得不到真实的修复,反而不断带来伤害时,团队的疲惫与谨慎就会加剧。于是我们开始设防、开始筛选,甚至想“能不用就不用”。这不是没有道理——因为团队需要保护,服事需要界限。但若我们走到另一个极端,把人当作“隐患”而不是“弟兄姊妹”,那么我们就从牧养者变成了管理者。
保罗提醒我们:“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。”(加拉太书6:2)牧养不是无限容忍,也不是迅速淘汰,而是在恩典与真理之间找到那条又窄又真的路。
或许我们需要问:
① 教会的健康,是靠着剔除问题分子,还是靠着医治破碎生命来建造?
② 团队的保护,是靠着划清界线,还是靠着彼此代祷、同担重担来实现?
③ 我们手中握着的,是一份工作策略,还是一份十字架的呼召?
我个人的立场是:乌托邦不存在,但十字架的群体却可以存在。我们无法阻止人带着伤进入教会,但我们可以决定:是让这些伤口成为群体的毒素,还是成为见证恩典的起点。
我的总结:
真正的教会不是没有伤口的教会,而是让伤口成为恩典流淌之处的教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