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说: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这四句话层层递进:
• 第一句谈“心体”,是本体论。
• 第二句谈“意动”,是现象论。
• 第三句谈“良知”,是认识论。
• 第四句谈“格物”,是工夫论。
这四句话,其实也可以成为我们在门训传承中的重要提醒。
一、门训要帮助学员看见“心之体”
一个人的心,本来是上帝所造的,单纯清澈。可是一旦意念动了,就会有善恶的选择。作为带门徒的人,我们不是只看他们外在的表现,而是陪他们学习辨识内心意念的动机。因为一个人生命的方向,往往不是出现在大事,而是出现在心灵深处那个小小的选择。
二、门训要唤醒“良知”
王阳明说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。圣经也说:“上帝的律法刻在他们心里,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。”(罗2:15)带门徒,不是把一堆道理硬塞给他们,而是帮助他们听见里面那个已经存在的声音——圣灵的提醒。真正的教导,是引导他们发现内心深处对善恶的分辨,并学会顺服上帝的感动。
三、门训要引导他们“格物”——实践出来
“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 知道还不够,门训的关键是带他们进入行动。比如:
• 知道要饶恕,就要带他们一起去饶恕;
• 知道要祷告,就要陪他们一起祷告;
• 知道要传福音,就要带他们去真实分享。
门训传承不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,而是要把信仰活出来。耶稣说:“你们去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……凡我所吩咐你们的,都教训他们遵守。”(太28:19-20)遵守,就是行动。
一个真实的故事
有一位牧者多年带领门徒查经、祷告,但一直停留在知识层面。他以为只要讲得够清楚,门徒就会自动成长。直到有一天,他突然发现:这些门徒懂得很多,却在职场和家庭里依旧活不出信仰。那一刻,他才明白——门训不是把头脑填满,而是要陪他们去实践。
总结
门训传承,不只是传知识,更是帮助门徒:
• 学会在心灵中辨识动机;
• 听见良知和圣灵的声音;
• 勇敢在行动中去善弃恶。
这样,信仰才不会停在一代,而会继续传到下一代。
思考问题:
• 我在带门徒时,是不是只注重知识传递,而忽略了生命行动?
• 我怎样帮助门徒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辨识善恶的意念?
• 在传承的过程里,我是否敢于放手,让他们自己去“为善去恶”?